首页     |    公司简介     |    业务范围     |    家政员信息     |    家政动态    |    常见问题     |    招聘信息     |    联系我们
服务范围:
           保姆 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月嫂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护工   |
           小时工 |   保洁服务   |   管道疏通   |
           搬家货运   |   单位日常保洁

服务流程

通过电话咨询预定:约定面试时间

签订服务合同:保障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,合同里有注意事项和提示.


家政服务员正式上岗


完善的督导服务:公司定期回访雇主满意度及家政员的工作状况.
 
常见问题 更多>>
· 仁和家政保姆服务如何收费?
· 雇主需知
· 有没有本地住家保姆
· 仁和家政的具体位置?
· 四川保姆为什么很少
· 昌平家政保姆都来自于哪个地区
 
 
家政动态
 

昌平探源-永安城

发布时间:2013-08-21    阅读次数:
 
永安城就是昌平县城。古城遗址在今天的四环路以内,四环路建在昔日的护城河上,稍向内收就是古城墙。
 
  据《明实录·代宗实录》记载:景泰元年春正月辛巳(1450年1月18日),命于天寿山之南筑城,周围十二里,以居长陵、献陵、景陵三卫官军,并移昌平县治于内。因受财力的制约,城池的规模只及原设计的一半,土城建好即告竣工,后屡经营建才达到内填黄土、外砌砖石的设计要求。
 景泰二年十月己卯(即十四日,1451年11月7日),永安城初具规模,昌平县治所、儒学、仓库迁进新城。景泰三年十月,一座威武雄壮的城池展现在世人面前,阖朝上下欢欣鼓舞。同年十一月初七日(1452年12月17日),代宗颁奖犒赏所有参与建造永安城的官兵,官员每人赏钞200贯,士兵工匠每人赏钞50贯。永安城坐落在陵区禁地龙山脚下,东北为中山口,西北为大宫门,担负着北护皇陵,南卫京城的重任,地位十分重要。永安城初建为正方形,东南西北围约6里,城墙四燕蓟二门没有门额。俱是重门券城,内建城楼,外设箭楼都是由技艺高超的内门监的官匠们施工建造的。城墙高2.1丈,周围1492.98丈,垛口2986个。城池的南城墙位于今五街的营坊胡同的位置,其南为护城河,城墙与清真寺隔河相望。因清真寺比永安城建成的早,故有“先有清真寺,后有永安城”的说法。嘉靖十六年(1537年)因陵卫陆续增设,城小难以容纳,遂在城南复筑一城与之相连。新城的城墙比旧城矮4尺,只设南门,东西南三面共84..5丈。崇祯九年(1636年),兵部侍郎张元佐拆旧城南墙砖石修补东门城墙,城遂合而为一,周长10里24步,护城河深广各2丈许。清康熙十四年(1675年)重筑新旧城,城墙均高3丈,护城河深8尺,宽3丈;南门门额为“畿辅重镇”,新增东、西门门额,东门为“奠安燕蓟”,西门为“节控雄关”;形成上个世纪人们见到的规模和形状。


永安城在明、清两朝称为麾镇坊,由知州直接管辖,清朝则由知州与顺天府霸昌道北路厅正北路共同管辖。南起德胜门,北至十三陵,都是正北路的管区。正北路的头领称为路头,在州衙内设有公事房,专门负责本路段内捕盗拿贼等事宜。具体管理昌平州城的官吏称为方正,管辖范围局限于州城内,主要职责是支应差役、管理治安、调解纠纷。民国初年,昌平于1913年2月由州改为县。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倾心于南北斗争,无力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,因此,1914年10月将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,管辖大兴、昌平等22个县,仍旧沿袭晚清的管理旧制。没有什么变化。
 
  北伐战争胜利后,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6月28日颁布政令,决定迁都南京,将北京改称为北平特别市,直隶省改称河北省,昌平县改隶河北省。昌平县城内也做了相应的改变:以鼓楼南、北大街为界,将县城分为东、西两个部分;又以鼓楼东、西大街和城隍庙街、州衙口、教育街(这后三条街现在统称为政府街)为界,将县城划分为六段:自北而南、由东到西分别称为东北段、中东段、东南段、西北段、中西段、西南段。每一段设段长,由县政府直接委派、领导,负责调解段内的民事纠纷、按时催缴捐税。
 
  1935年11月25日,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了“翼东防共自治委员会”,通电宣布通县、昌平等22个县脱离国民党政府,实行“自治”。昌平县城被改称为昌平镇,全镇居民通过自由投票选举出了镇长。又将昌平镇内的住户划分了二十五个闾,每个闾设闾长,由镇长指派,负责管理闾内的公务。
 
  1939年,日本军官主义者侵占了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后,疯狂地推行保甲制,实行强化治安。将昌平镇内的住户每十户编为一甲,设甲长;每十甲编为一保,设保长;全镇共有十保,设联保主任,行使镇长的职权。这十个保的具体划分是:现在一街的南半部分为一保,北半部分为二保,二街为三保,三街大部分为四保,三街赵家坑靠南的几家和八街双井胡同以北为五保,八街的双井胡同以南至六街的帅府墙以北为六保,六街的帅府墙以南至五街的户部河以北为七保,五街的户部河以南为八保,鼓楼东街和鼓楼南街的临街商户为九保,鼓楼西街的临街商户为十保。
 
  抗战胜利后,城镇管理依旧沿袭保甲制,对于本镇居民年限较短的“寄居户”,虽然编入保甲,但不计算基数,将原本的十个保缩编为八个保。按照从东到西,自南往北的顺序,进一步镇内的六个段分别称为一保、二保、三保、五保、六保、八保,鼓楼东街和南街路东的临街商户改称四保,鼓楼西街和南街路西的临街商户改称七保。全镇的最高地方官不再称联保主任,仍旧称为镇长。
 
  1948年冬天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平津战役中围城的同时,在外围地区陆续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。昌平镇的八个保改称为街,各街设街长,职权与管辖范围毫无变化。昌平镇成立了人民民主政府,负责人仍旧称为镇长。
 
  1956年,随着全国农村由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,城镇掀起了公私合营、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高潮。由于四街、七街是临街店铺,没有土地;而其他六条街都有土地,因此这六条街的行政管理机构保留了下来。而四街、七街上的店铺实行公私合营以后,全县实行了统一的专业化管理,不再具有区域行政管理职能,四街、七街便无形中消失了。从那时起,四街改称为鼓楼东大街,七街改称为鼓楼西大街,鼓楼以南仍叫鼓楼南大街。
 
  永安城的名胜古迹,首推谯楼。谯楼,民间俗称为钟鼓楼或鼓楼,天顺二年动工兴建,历时一年有余,于天顺三年竣工。谯楼高约6丈,分为三层;第一层为砖石结构的城堡式建筑,底部为3丈见方,城砖向上逐层内收,高约2丈,上面为2.5丈见方,四周砌有垛口。砖楼四面建有拱形门洞,四个门洞相通,每个门洞均高6尺。南面门洞的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匾额,长约6尺,高2.7尺,上书“谯楼”两个大字,笔锋苍劲有力,每个字约2尺见方,没有署名、印章,左边题有“大明天顺二年五月囗日”字样。砖楼的东北角砌有2尺宽的无栏杆砖阶,供人上下。第二、三层为砖木结构,东西长约2丈,南北宽1.5丈,每层高约2丈。第二层门向南开,楼内放置铜壶滴漏,东北隅有木梯可以上至第三层。第三层四面皆窗,正中东侧悬钟,西侧架鼓;这既是当时的报时工具,也是报警的信号。如遇敌情或城中失火,皆以鸣钟为令,按照南三、北四、东五、西六的规矩,或集合队伍出兵拒敌,或召集民众,救火解难;这个规矩自谯楼建成至拆除,城中百姓始终自觉遵守。谯楼为歇山顶,双檐叠出,七层斗拱,四脊八岔。主脊的东、西两端饰有吞脊兽,四角副脊上各有七尊守护神,檐头瓦当上皆有字,非福即禄。檐下四面悬挂木匾,其额南曰云天咫尺,北曰皇陵形胜,东曰海山一览,西曰华夷雄镇。巍峨的谯楼落成之后,永安城内有了新的地理标志,同时也成为城内的商业和新闻中心,主要街道由此向四方辐射;较大的店铺都集中在谯楼四周;每有重大事件官府皆在谯楼及三个城门张贴布告。在谯楼存世的513年间,只有在明朝得到过较好的养护,曾于万历年间进行过修葺;此后的300余年间,任凭风吹日晒,雨打雹砸,至民国初年已残破不堪,时常有残瓦腐木被风吹落,威胁着行人的安全。1931年,当时的县长张树森出面募捐,重修鼓楼,但由于吏治腐败,全县各界人士的捐款用至工程上的微乎其微,工程承包商也乘机偷梁换柱,中饱私囊。谯楼的砖石基座只是表面上见了新,所有砖石是从东西南北四座城楼上拆下来的,并将鼓楼上的金丝楠木换成了东北黄松,转手倒卖,发了横财。四座城楼被拆后,只在原址上各建了三间平房,敷衍了事。重修后的鼓楼保留了城堡式的砖石基座,上面建了5间砖木结构的大殿;当时位于县城内的真武庙(在今八街吕祖阁东,昌平区区医院内)已岌岌可危,遂乘鼓楼重修之机,将真武大帝的泥塑神像移入谯楼殿内。当时钟表以较流行,铜壶滴漏遂弃置在鼓楼北面的转梯旁。在鼓楼的东南、西南两隅,各建了一座八尺见方的亭子,小瓦飞檐,古朴雅致。东南亭内悬钟,仍是明天顺年间的旧物,重约4000斤,上西下粗,高约2米,底口直径约1米,铸有铭文。西南亭内架鼓,是将旧鼓油饰一新,新换的羊皮,鼓身长6尺,两端鼓面直径均为3尺。由于谯楼重新修缮后,只剩下五间大殿,原来楼檐下的四块木匾无处悬挂,就在鼓楼东西北三个门洞上方砌筑了三块汉白玉石匾,四个匾额是:南仍为谯楼,东为迎旭,西为乐成,北为拱辰。新盖的五间大殿中,除了正中实际上成了真武殿外,其余四间被辟为民众教育馆,内置图书报刊,供百姓阅览。抗日战争中,侵华日军将谯楼改造成碉堡,成为城中的军事制高点,虎视眈眈地监视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。1948年秋天,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反动政权,在城中及附近村中抓壮丁,给国民党军队补充兵员;为了防止逃跑,就将壮丁关押在鼓楼上。他们的亲人推测此去凶多吉少,都跑到鼓楼下边呼喊着壮丁的名字,期盼再见一面,作最后的诀别;当时,百姓们称鼓楼为望儿楼。解放后,鼓楼改作昌平县文化馆,成为人们学文化,长知识的娱乐场所。1958年文化馆迁到政府街新址后,鼓楼就成了昌平县农机厂(今北京汽车转向机厂的前身)的单身宿舍。1971年夏末,因鼓楼附近接连发生了几起交通事故,市里拨款14000元,责成昌平镇房管所将鼓楼拆除。同年9月至11月,100多名工人奋战2个月,具有513年历史的谯楼从昌平人民的视野中消失了。铜钟现存放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内,皮鼓因皮面残破,放入昌平县房管局的仓库里。
 
  永安城内值得一提的还有永安四景和永安四怪。从明朝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百多年间,在县城内有四处独具特色的景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,初来县城的人也以一睹为快,即:一步两桥、三步两庙、三山不露、九坑不流,美其名曰“永安四景”。
 
  一步两桥
 
  一步两桥位于鼓楼南大街的南端,这里原来有一条泄水河,自西向东经南门水关流到城外,一步两桥的大桥就坐落在泄水河上,是连接县城南北的交通要冲。这座桥青麻条石铺面,没有桥栏,南北长约三丈,东西宽约一丈二尺,是一座单拱石桥。在大桥的东北角,原来有一座坐东朝西的小庙,名叫望西庵,庙前有一条小水沟;自北向南流入泄水河,沟上搭着一块三尺长,一尺五寸宽的青麻条石,以方便善男信女进庙烧香,俗称小桥。大桥的北端与小桥相距一尺左右,一般的人从大桥上只需一步就可以踏上小桥,一步两桥即因此得名。当初桥新庙盛之时,桥上人来车往,川流不息,桥下流水潺潺,鱼游蛙跃,颇有闹中取静之雅。大桥、小桥与蓝天、白云相映生辉,同庙宇的绿树红墙互衬成趣,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是文人墨客的流连顾盼之所。
 
  一步两桥于一九六七年夏季铺设柏油路面时被拆除,遗址在五街宽街胡同的东口。
 
  三步两庙
 
  三步两庙的故址在六街三步两庙胡同的南端。这里有一大一小两座庙宇,大庙名叫关圣帝庙,坐北朝南,正殿三间,耳房三间,西侧有东、西配殿,建筑颇为壮观。在大庙的东边原来有一条胡同,名叫马神庙胡同,在胡同的东边有一座小庙,名叫六街五帝庙,坐南朝北,只有影壁和一间正殿,没有庙院围墙。从关圣帝庙的山门到六街五帝庙的影壁仅隔着马神庙胡同的南、北通道,相距五尺左右,一般人出大庙只需向东南走上三步就可以到小庙,三步两庙即因此得名。这两座庙都建于明代中期,关圣帝庙比五帝庙年代略早,因为原来这里比较空旷,大庙东边都是菜地,又有一条泄水沟从北向南从大庙的东墙外转向东流,地形有些凶险,行人入夜无不怯步绕行。后经当地绅民商议,就在这里增建了这座六街五帝庙。
 
  小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修建区委大院时被拆除;大庙的正殿至今尚存,均已改为民屋有人居住,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辨认出来。
 
  三山不露
 
  三山不露是八卦亭、文庙、县衙三处天然小山的合称。因为这三处小山的高度均不超过三尺,又都在高墙深院之内,过路行人无法看到,三山不露即因此得名。由于昌平县城坐落在燕山脚下,城内有许多山脉的余脉,而露出地面的却寥寥无几,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营造永安城时,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景致,将城池装点得更加优美壮观。为了将这三座小山完好的保留下来,后人在三山之侧分别种植了松树、柏树和槐树作为标志,同时也为三山增添了几分秀色。
 
  八卦亭位于县城的北部,现为昌平区医院的新家属宿舍楼。在八卦亭西北约六、七尺的地方,有一座高约三尺、直径约二尺一寸的小山,山旁有几株松树,绿冠环盖,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,也为八卦亭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。这座小山在一九六三年岁末大搞环境卫生时被铲平。
 
  文庙现为昌平区第二中学。在原来的戟门与大成殿之间有一座戏楼,戏楼南面有一座翠柏环护的小山,高不足三尺,直径约二尺。山形虽小,却有山峰的拔地接天之姿,雄峙险峻之势,略显几分燕山的灵秀。小山与翠柏合壁,既是戏楼的天然屏障,也为北面的大成殿平添了几分生气。这座小山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修建篮球场时被铲平。
 
  昌平县衙就是现在的昌平区委、区政府大院。在原来的仪门的西北角,有一座稍微向北倾斜的小山,高不足三尺,南北长一尺五寸,东西宽一尺,直起直落,棱角分明,虽系天然形成,一眼望去极似斧劈刀削般的奇伟陡险。山旁有一株笔直高耸的古槐和一株枝干粗壮的卧槐,景致十分奇丽壮观。这座小山在一九八一年修建县委、县政府大楼(今西楼)时被铲除。
 
  九坑不流
 
  在明朝景泰元年(1450年)修建昌平县城时,垒砌城墙需要大量黄土,外掘护城河尚嫌不足,就在城内就近挖取黄土。后来在续建昌平新城及清初加固城墙时都仿效前法,遂在昌平县城内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土坑,其中较大的有九个,因夏季坑内蓄水量较大,一般年景雨水不会从大坑中流出,九坑不流即因此得名。
 
  九坑之中,有的用附近住户的姓氏命名,有的则用坑的方位、形状命名,例如北大坑、地处县城北端,其大居九坑之首,东西长约六十中,南北宽约三十丈,因此叫北大坑。再如箭道大坑,现在城北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(即六街小学)原系明代的参将衙门,门前有一条通向东南的大道,衙内的将佐、士兵常于衙前骑马射箭,百姓称此道为箭道,箭道南北的大坑就分别称为箭道南坑和箭道北坑。九坑在城内的分布是:一街的帅家坑、三角大坑、三街的赵家坑、五街的南大坑、六街的箭道南坑、箭道北坑、八街的吴家坑、史家坑、北大坑。关于北城坑多、南城坑少的原因,主要是北城土层薄,岩层浅,所以坑都浅而大;南城土层厚,因而坑比较深,数量上也比较少。
 
  新中国成立后,九个大坑陆续被填平。整齐的住宅,宽敞的厂房,高大的楼宇,繁华的街道取代了昔日荒凉的大水坑,九坑不流已作为昌平县城的旧景物而载入史册。
 
  “永安四怪”指的是昌平县城四周城墙内侧生长的四种植物,因其纯系自然生长,非人工刻意所为,但却各据一方,方位基本对称,不禁令人扼腕称奇。当地人根据其所处的方位和名称,称之为“南荆,北葛,东柏,西松”。
 
  在昌平县城南门的东侧,海潮庵的南墙上(即现在北京第二毛纺织厂职工食堂的南边),从城墙的墙脚至城头垛口长满了崭青碧绿的荆条,生机勃勃,郁郁葱葱,展目望去,煞是好看。荆属灌木,多丛生,花可酿蜜,枝条可作柴木,也可编筐。附近住户对其爱护有加,从不砍伐,使之成了消闲解闷的一景。因南城墙上长的是荆条,故简称为“南荆”。
 
  在县城东北角的马道西侧,自下而上爬满了一种葡萄科植物,本地人称之为葛拉蔓。葛拉蔓是一种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木植物,外形很像葡萄,有钩蔓,复总状花序,夏季开雪白色的花,有微香,秋季结酱紫色的圆形浆果,常常吸引幼童攀藤采摘。每逢夏令,褐藤、翠叶爬满了城墙,绿藓、银花点缀其间,清风徐来,藤摇叶摆,犹如碧海扬波,令人看了颇有酷暑顿去,心爽陡生的感觉。因为北城墙上长的葛拉蔓,所以简称为“北葛”。
 
  在县城东门的南侧,二街苦水井胡同的东端,城墙正中略靠垛口的地方,长着一个很大的柏树墩,墩子的切面比较平整,可以看出这棵粗壮的柏树是被贴着城墙的砖面锯掉的。周围枝叶丛生,将柏树墩团团簇定,百余年来始终本固枝荣,在城墙的砖隙间顽强地生长着,一年四季以翠绿的枝叶与灰墙相伴,为庄严的古城平添了几许春色。由于东城墙上长的是柏树墩子,因而简称为“东柏”。
在县城西门的南侧,城隍庙的西墙外,城墙垛口的水道旁边(今区公安分局大门处),有一株碗口粗细(直径约20公分)的松树从城墙的砖缝间生出,孑然一身,绿色的树冠直指蓝天。它既体现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,又象征着贤人志士独处清流的高雅性格,因而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保护,得以在逆境中茁壮成长。解放以前,每逢城隍庙会,顺道前来观赏西墙独松的游人香客颇不乏人。鉴于西城墙上长的是松树,故而简称“西松”。
 
  关于南荆、北葛、东柏、西松这四种植物生成的年代,目前已经无法可考,及至被有心人发现,将之推崇为“永安四怪”,则是清朝末年的事了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随着我县农村出现的“打井热”和一些部队、院校、工厂陆续迁到昌平,建筑材料供应一时十分紧张,许多单位纷纷拆走县城的城砖以解燃眉之急,是这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遭到破坏。城墙上的这一独特景致也受到影响,相继失形,至今已荡然无存。
 
  解放初期,永安城内有一街、二街、三街、五街、六街、八街等六个行政村;城外的东、西、南三处关厢分别称为东门外、西门外、南门外,后来分别改称东关、西关和南关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,一街、五街、八街、东关、南关等村已经改成社区居委会,二街、三街、六街和西关仍是行政村。
 


拨打本站免费咨询电话:010-89742601 ,我们将为您详细咨询解答昌平家政服务
公司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鼓楼南街工行北侧胡同 联系电话:89742601 手机:13716974645
京ICP备13018437号-2